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坚持与困惑——记八年在藏工作 贺延江

发布时间:2018-04-16      浏览量:




一、基本情况

贺延江,男,汉族,1986年6月生,陕西延川人,2009年8月参加工作,201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现为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二、事迹简介

2009年8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于西藏自治区共青团拉萨市委员会。2010年8月以全区第2名成绩考取乡镇公务员,被分配至距拉萨市900公里的下察隅镇工作,期间主动请缨,赴中印边境一线村庄开展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各类积压问题。2011年9月后历经察隅县委组织部、林芝县委组织部、自治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部门,调入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先后荣获全区“优秀志愿者”、那曲地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2次公务员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目前,靠微薄工资收入,资助阿里地区2名适龄儿童就读。


 


坚守梦想  扎根西藏

岁月匆匆,七年韶华已逝。看惯了西藏的山山水水,习惯了雪域的风风雨雨,现在的我已不再对被误认为是藏族同胞一事多做解释,仅一笑而过。岁月涂黑我了的面庞,但却坚定了我的梦想。我是为梦想而来西藏,自然要为梦想而扎根西藏。“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56个民族,离不开每一位中华儿女。我愿为涓流赴海,我愿为爝火燎原。

受人之惠,不忘于行

出生农村,兄妹众多,家庭条件不怎么好,是伴随我成长的记忆。没有爱心人士的帮助、没有社会的温暖庇护,很难想象自己如何顺利地完成学业、如何步入社会自食其力。于我而言,常人所谓的苦往往不能称其为苦,国家的培养和社会的关怀,是竭尽一生都无法回报的似海深恩。所谓受人之恩,恩泽于人。我坚信只有尽己所能地去回馈社会,才算是不枉此生,而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需要我的地方。2009年,我将蕴藏于心多年的想法付诸行动,毅然放弃了已经签订的工作,离亲别故,千里长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到西部来,到西藏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

七年辗转,困知勉行

布达拉宫威严高耸,雪域高原安宁祥和。来到拉萨,工作在西藏,虽然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书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但七年辗转,让我收获了成熟、感到了充足。7年时间,我历经3个地市、村乡县市区5级,5个工作单位、8个正式岗位,从一名志愿者转变为了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个中酸甜苦辣,实难简单述说。往者已往,今日回想,反倒多了一些闲庭信步的淡然。支持我走到现在的,正是当初内心的一份许诺,那颗服务社会、做出点成绩的心。

在志愿者岗位上,翻雪山、过草地,不甘落于人后徒步百里,只为在纳木错徒步大会中多捡起路边的一片垃圾;走街道、入商家,强为欢笑做宣传,只为多给云南旱区募得一块钱、一瓶水;顶烈日、沐风雨,晨兴夜寐做服务,只为“雪顿节”因我而多一点周到、多一丝关怀。在西藏的土地上,我第一次不因面皮焦黑而害羞,第一次因铢积寸累而春风得意,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与人方便、自己快乐。

在边境一线,我看到了美丽的边疆、耻辱的麦克马洪线,体味了孤独的日月、原始的生活,也感受到了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赖,对各种困扰其身难题的无奈。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我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吃、住,一起为解决吃水难题而徒步8小时、翻山越岭找水源,一起为解决灌溉难题而一米一米地搞测量、挖水渠,一起为解决牲畜侵害农田问题而一车一车地拉石头、砌围墙,一起为解决村务管理混乱而一次一次地做调查、理账目。从百姓的笑容中,我得到了精神的满足;从邻里和谐、夫妻和睦中,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在县委组织部,我熟悉了干部工作,熟悉了基层党建工作。更大的平台,给了我更多成长的机会。为建好党建示范点,组织参观学习,进行实地考察,制定创建标准并推动落实,我只恨分身无术;为做好选派村居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反复深入村居、反复沟通协调,与大家心贴心听意见、作交流;为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主动了解掌握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向部领导汇报,争取县委支持。在此过程中,既磨练了意志、增强了本领,也提升了我的党性意识。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独自承担60名党员省军级领导的联系服务工作和每周督导工作动态的撰写,参与7个地市活动办和7个区党委督导组的联系协调工作。月无一日闲,日无一刻宁。不到一年时间,撰写请示、报告、信息等各类材料上百篇,审核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数百万字,并圆满完成了报送中央活动办各类材料的最后校核及意见收集反馈工作。累虽累,然而形劳却心不苦,反觉得年轻就当如此,年轻就当致力于知行。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西藏数年,我亲耳听到了骨折病人因缺少麻药而发出的声嘶力竭的嚎啕哭声,顿感人生苦短、世事艰难;切身经历了父亲做心脏手术却不能回家探望的痛苦,唯有独自流泪、深自埋怨。无水无电的生活、零下30℃的寒冷,动辄千里的颠簸、头痛欲裂的高反,这些我都经历过,业已处之泰然。但当在那曲比如这样的苦寒之地,看到十四世达赖集团长期经营下群众对宗教的痴狂,看到单一虫草经济影响下群众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轻视,等等。我却怎么也无法平静,无法不为寻求破解之道而苦思冥想。习近平总书记说“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不应该永远贫穷,西藏无论是哪都不应该成为问题之所在。她需要我们一代代人为之默默付出,需要无数的人乐当“渡人梯”,甘做“铺路石”。我既然选择了这里,就会扎根在这里,始终不忘初心,以一己之绵薄力量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



坚持与困惑

——记八年在藏工作

岁月匆匆,有如白驹过隙,弹指间已近八年韶光。从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一名组工干部,改变的不仅仅是身份和工作内容,还有思想、阅历及对事物的态度。过往的点点滴滴,有酸甜苦辣,也有喜乐哀愁,过程不可谓不曲折,但结果却让人回味无穷。我在反对与质疑声中选择来到西藏,又在成长与困惑之中选择留在西藏,将来也多会坚持选择扎根西藏。

在反对与质疑声中坚持

无论何事、何时,越是亲近之人给予的鼓励和支持,越是弥足珍贵,往往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动力和慰藉,而越是亲近之人的反对和质疑,越是会成为让人难以逾越的阻力和障碍。具体到我来西藏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一事上,家人与亲友的反对与质疑之声便总不绝于耳。他们或是觉得西藏乃动乱所在,去了难免遭受人身伤害;或是认为西藏是苦寒之地,我们内地人怕是万难适应;或是觉得我年纪轻,只是感情用事、一时冲动,三月不过就会自己打退堂鼓,等等。我深知他们在担心什么,我也深知我需要什么。亲人的关心和爱护我深深理解并感激,我内心的追求也断不会轻言放弃。我知道西藏就是我梦想之所在,那里有我向往的蓝天白云,有更适合我的人生舞台。为达成目的,我放弃了已签订的工作,联系遍了团中央、团省委、西藏团区委等所能想到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做足了吃苦受罪的思想准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机缘巧合地成为了陕西省第一批赴藏志愿者。

在充实与孤寂中前行

如同物质的满足带给人的是健康的肌体与充沛的精力一样,精神的满足带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前进的底气。婚前的七年中,孤独之感如影随形,生病了会孤独,每逢佳节会孤独,遭遇挫折会孤独,走在道路上举目无亲,回到居住地四顾无人的自己,常常夜晚举头望月、白天低头顾影,但最终坚持了下来,朝着更好的自己在一直努力前行,逐步适应远离家乡、家人,学会细细品味工作带来的满足。作为志愿者,为了做好“雪顿节”徒步大会志愿服务工作,我在进藏不到20天的情况下坚持随团徒步纳木错,其间翻雪山、过草地,3天内遍经烈日暴雨和酷寒飞雪,晒坏的皮肤如脱落的墙皮般大片掉落;为了帮助云南旱区群众募集到更多抗灾资金,我坚持一人在马路上、人潮中做宣传,在一天内靠一元一角地募集了六七千元。作为包村干部,为了帮助村庄群众解决吃水难题,破解引水管道“修不好、难通水、易损毁”的问题,我和日普村群众翻山越岭八小时找水源,和施工队骑着摩托车反复勘查地形,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制定引水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为了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自学法律、耐心调解,在事发多年后为因工死亡群众争取到补偿金4万余元。曾经,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在驻村点坚守4个多月,在下乡时遇到过飞石塌方、冰面取水时掉入过冰窟,入户调研时遭遇过狗咬。这些内地人现在很难想象的困难,我都能坦然面对,并历经村、乡、县、市、区五级而终到区党委组织部工作。

因梦想而尽己所能

虽然从基层起步,但我已离开基层有一年有余,工作性质的不同让我变得整天奔波于会场之间、劳形于文字堆砌之上,无太多闲暇和机会再深入地接触群众、近距离地服务群众。遗憾之余我能努力做的,就是不忘本心、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人。在乡镇的时候,便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多的联系朋友故交,募集资金、收集废旧物品,为学龄儿童提供学习费用上的帮助,为贫困家庭提供生活物资上的支持。一年前开始,又利用微薄的工资收入,和爱人共同资助了阿里地区改则县麻米乡两名家庭困难儿童就读,希望以绵薄之力帮助他们不受家庭条件影响,安心读书成才。日常工作之余,也尽可能地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通过爱心接力的方式,为阿里地区的患病儿童在拉萨市联系病床、送医就诊,等等。总之无论身在何处、在何岗位,始终不敢忘记自己去西藏的目的,不敢有丝毫懈怠。

因现实而迷惘彷徨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直到26岁,我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那年,父亲因冠心病做心脏支架手术,当他临上手术台时来电哽咽着告诉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和弟弟尚未成家时,还身在西藏的我顿时不能自已、嚎啕痛哭。生为人子而如我这般离亲別故,只顾自己不顾家人,真是大不孝。非但父亲手术我无法陪伴左右,即便是简单的常回家看看,也很难做到。一来因为路途遥远不便,二来因为西藏是边疆一线,维稳任务重,常常“放假不放人”。而在家人和工作之间,我往往选择了后者,却忽视了前者。第二点是虽则成家,但却无暇顾及爱人。工作中“白+黑”、“5+2”的连着干是常态,一年365天竟鲜有完整休息一天的情况,家常常浓缩为一张过夜的床而已。第三点是身体状况频出,越来越不适应高原工作。常年缺氧加之好静不好动,听力明显下降、记忆力几乎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还早早得了高血脂、高胆固醇等“富贵病”。此三点为我需要面对的最大考验,常常让我迷惘徘徊,不知何去何从。前两点也是大多数在藏工作的汉族同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其他不少家庭还有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很多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不一而足。

关于未来的几点思考

未来该如何,确实让人费尽思虑。但即便愁白了少年头,也还是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更遑论十全十美的良策。现实的困惑终归要回到现实来解决。能选的路,不外乎几条:一是不忘初心,继续留在西藏,接受“上不能尽孝、下不能尽责”的尴尬,同时承受身体的病变和不适;二是继续选择用现有的方式扎根国家和社会最为需要的地方,选择一个可以就近照顾父母或者父母可以随行的地方;三是放弃现有的一切基础,从零开始,甚至是零起点下开始。但无论是做哪个选择,都不是一条坦途,社会、父母、家庭、自己之间,需要有所取、有所舍。别人如何我难以左右,但我将坚定地选择一条不违初心、能赡养父母、能服务社会的道路,不管这条路在哪里,有多艰辛,我都将像当初来西藏一样地把它走下去。

贺延江

2017年3月8日